原标题:办理一个案件,重拾一份亲情,挽救一个家庭——母女久违的拥抱
“快来看哟,法院开着车来开庭喽!”3月22日下午,随着一辆车身印有“车载便民法庭”字样的汽车缓缓驶进重庆市北碚区歇马村村委会院坝,众多的群众赶来围观。
(资料图片)
布置庭审现场、调试庭审设备、确认庭审信息……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法院的干警们正在为一起赡养纠纷案的巡回审理有条不紊地准备着。
李英和张林母女二人早已来到庭审现场等待。腿脚不便的李英呆坐在院坝角落的长椅上,眉头紧皱地望着围观的人群,心里五味杂陈。张林背对着李英低头站立着,全身紧张得像块石头一动不动。等待的间隙里,两人谁也没说话,坐上相对的原、被告席后,彼此下意识地避开了对方的眼神。
“现在开庭!”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敲响,庭审正式开始。
“妈妈怎么会把亲生女儿告上法庭,索要赡养费?”看着眼前对簿公堂的这对母女,现场旁听的人群开始议论纷纷。
原告李英曾因腰椎受伤导致肢体二级残疾。2022年4月,丈夫意外去世后,留下两个子女,儿子尚未成年,女儿成年并已工作。李英一纸诉状将女儿起诉至法院,要求支付赡养费和承担其今后产生的全部医疗费用。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张小会内心也有疑惑,“这个案子看似并不复杂,但每一起家事案件背后常常都能牵扯出当事人之间积攒已久的心结。如果简单地一判了之并不利于矛盾的真正化解,也无法解开当事人心中的心结。”庭审前,张小会和家事审判团队对双方当事人分别进行了多次实地走访,逐渐了解到横亘在母女二人间真正的心结。
原来,母亲李英在张林年幼时背井离乡打工多年,留守在家的张林跟随爷爷奶奶生活,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与父母之间日渐疏远。丈夫去世后,李英因身体残疾,孤身一人生活倍感心酸,而女儿的冷漠更是让她寒心,母女二人间又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争吵,一气之下便将女儿告上法庭。
庭审中,母女俩围绕“原告是否具备法定赡养条件”“被告是否应承担赡养义务”等争议焦点互不相让,情绪激动地互相指责。
“本着‘办理一个案件、重拾一份亲情、挽救一个家庭’的原则,我们希望可以用调解的方法化解双方的矛盾纠纷,也希望双方当事人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多想一点,互相理解、互相体谅,重拾母女之间的这份血脉亲情。”眼看庭审陷入僵持状态,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张小会决定休庭,组织双方当事人“背对背”调解。
同时,为了让双方当事人能表达出内心真实想法,张小会邀请了当地金牌调解员、村干部等参与调解,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共同做好亲情修复工作。
“张林,父母在你小时候为了生活无法陪伴你成长,你心中产生了隔阂和疏离的情绪,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现在父亲去世了,你和母亲更应该相互照顾,珍惜彼此。虽然你目前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但是对母亲的赡养不只是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层面,你母亲身体残疾生活不便,你应该在精神层面给予她更多尊重和关心。”张小会循循善诱地劝解着女儿张林。
而另外一边,调解员也在努力做着李英的思想工作:“母女俩哪有隔夜仇啊,女儿可能说了一些气话伤害到你,这一点我们帮你批评教育她。但是目前她也才刚参加工作不久,生活和事业都处于爬坡上坎期,你也要多体谅她的不易,有什么问题你们要多沟通,相互理解。”……
两间相邻的村委会办公室里,法官和调解员分头忙碌着。而在村委会院坝里,旁听人群都焦急地等待着,谁也不愿意离去。
或许是法官的执着劝说触动了内心,2个多小时后,女儿张林终于主动迈出了第一步:“妈妈对不起,我不应该对你说那些难听的话。我不是不愿意赡养你,我现在确实没有能力,希望你能给我一点时间,以后我会尽我所能多关心你、照顾你,请你原谅我……”张林蹲在母亲跟前,拉住母亲的手哭着说道。
“我知道她现在也不容易,其实我原本的意思就是想借助你们帮我教育下女儿,她之前的态度让我太寒心了……”看着女儿的改变,李英红着眼睛哽咽地说出了内心真实想法。
经过法官和调解员的不懈努力,最终母女二人终于放下心结,母亲李英选择自愿撤诉。
庭审最后,母女俩相拥而泣,所有的矛盾都化解在了这个久违的拥抱中。旁听人群中响起了一片掌声,有的人露出了笑容,有的人湿了眼眶……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刘 洋 本报通讯员 刘一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