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独具特色“桂林样板”
□本报记者 周文俊
(相关资料图)
记者从5月26日召开的桂林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启动会上获悉,近期,市政府办下发《桂林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将实施至2025年,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域,将全力实现全市典型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工业固体废物、常住居民与季节性旅客生活垃圾产生强度稳步下降,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大幅提高,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飞灰等典型危险废物区域处置设施缺口基本补齐,以及基本实现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利用处置信息化服务与管理信息“一张网”等目标。
据介绍,2022年4月,生态环境部等18个部委发布了国家“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我市成功入选,是广西三个入选城市之一。
该《方案》基于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围绕桂林市历史遗留固体废物处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难题,研究制定了覆盖工业、农业、矿山、建筑、医疗卫生、日常生活、旅游景区等领域的八项主要任务,全面推动重点产废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打造独具特色的“无废城市”桂林样板。
在实际建设中,我市将把“无废”理念融入国民教育,鼓励学校开展“无废城市”宣传教育。同时,广泛宣传绿色低碳“无废”理念,培育“无废机关”“无废学校”“无废医院”“无废社区”“无废工厂”“无废园区”“绿色矿山”“无废景区”等“无废细胞”,并基于“两江四湖”等区域性旅游资源,系统协同构建“无废山水”。
桂林既是旅游名城又是农业大市。《方案》提出,以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为抓手,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以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建设“无废民俗乡(镇)村”,形成桂林市“红+绿”生态旅游与绿色产业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总体目标。通过实施“低碳旅游”行动,探索开展低碳景区、低碳旅游线路等试点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碳旅游”示范区。同时,积极探索农膜、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固体废物多渠道资源化利用,争创一批国家、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至2025年底,畜禽规模养殖率达65%,农膜回收率高于93.18%、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60%。
工业生产是产生固体废物的源头之一。根据《方案》,我市将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绿色工厂和园区建设等,到2025年底,实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高于93.1%、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放存场所(含尾矿库)综合整治占比维持在100%、除尾矿外的工业固体废物储存处置量下降幅度达50%,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储存总量趋零增长。
《方案》明确,要践行城市绿色低碳生活,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至2025年底,绿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广,实现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95%,生活垃圾清运量低于100万吨;六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7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85%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率维持在100%。
与此同时,积极建设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布局绿色建筑新城。至2025年底,实现六城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率达80%,县级以上区域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10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60%,资源化利用率达20%。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废城市”不是指城市不产生固体废物,而是通过创新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先进城市发展模式。在“无废城市”建设中,我市将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融入到高质量发展进程,持续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各类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使整个社会建立良好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为桂林市“十四五”时期绿色转型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启新篇章。
来源:桂林日报